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饮食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时间: 2024-01-15 本站作者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要研磨得越精细越好,鱼肉要切得越细越好。这句话不仅充分体现了孔子对饮食文化的重视,而且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饮食方面的名言流传下来。

饮食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孔子个人简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饮食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孔子的影响

  1、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和“仁”为核心。在治国策略上,他主张通过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认为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策略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通过将道德和礼教施加于人民,并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孔子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重要界限,使治者和被治者有了明确的划分。

  2、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率先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的天赋素质大体相近,而个体的差异更多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所致。他明确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3、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注重“美”与“善”的统一,也即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倡导将文学艺术与政治道德相结合,使文学艺术成为改变社会和政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孔子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通过诗、礼、乐来修身养性。这种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4、史学思想:孔子的史学思想以及他对史籍的整理,存在着积极因素,值得借鉴和重视。孔子有浓重的历史意识和渊博的学识,这为他创立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