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孔子学易经的故事,孔子多大学的易经

时间: 2024-01-09 本站作者

Q1:孔子和易经是什么关系?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可是史记上也有很多历史上其他人的话啊。

Q2:孔子读书的故事

《韦编三绝》

Q3:为什么当初孔子说他五十岁学了《易经》就无悔了呢?

貌似易经就是孔子写的

Q4:孔子赞美易经的原话?

一、孔子赞美《易经》的原话

1、"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意思是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

2、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意思是孔子说:“如果再给我几年的时间,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二、韦编三绝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扩展资料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中连山易是中国最早的易学体系,是三易之首。《归藏》是三易之一,相传《归藏易》是以以坤卦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一般认为它是秦汉时期融汇而成的作品。

Q5:读完孔子的故事后的思考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本课外书,书名是《孔子的故事》。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的一生,从孔子的出世,讲学,周游列国;再到编写《春秋》,宣扬“仁政”“德政”的一系列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思想家,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虽一套不周全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见解。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好学,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况且,在他立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时,他的母亲就死了。他在种种挫折下,不但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发愤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不放弃,把压力化为动力。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样才算得上聪明。孔子就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的向他人学习,以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有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增长知识的机会,影响了自己的进步,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抱着虚心的态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Q6:读了勤学好问的孔子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