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数码科技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时间: 2024-01-02 本站作者

每一年各大手机厂商都会发布不同的机型,各种各样的参数也是总是让人眼花缭乱,厂商们将各种配置卷出天际,用华丽的数字展现手机的强劲,但是参数越优秀是否就表示一台手机的使用体验更好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我们从去年的手机市场可见其中的端倪,去年厂商们似乎都开始达成“反向升级”的共识,长焦从10倍变成3倍,充电功率也不卷了,1英寸也不受青睐了。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100倍长焦,方向错了?

回望近年来的手机摄像头的变化,其发展可以说是飞速的,从单摄到多摄,从百万像素到千万像素,从数倍变焦到数十倍变焦,手机摄像头的参数不断刷新,让人眼花缭乱。长焦作为影像配置的重要参数,也自然而然成为手机厂商们的宣传重点和卖点,无论是发布会还是官网介绍,长焦总会占据卖点的一席之地。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或许是相较于CMOS或者光圈等概念,长焦即“拍得远”更容易让一般消费者所理解,拍得越远等于摄影配置越好的观念很容易在大众消费者心中扎根,然而厂商所宣扬的数十倍甚至100倍变焦更多的是厂商宣传的噱头。

但离开发布会上的ppt营销,手机的超长焦镜头技术在实际落地效果上仍然离可用的水平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了成像画质稀烂,手机长焦摄影仅仅停留在“拍到了”的水平。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除此之外,长焦的使用场景与大众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相悖,能使用到超高倍数长焦的场景屈指可数,并且碍于手机的成像能力,想要取代单反长焦镜头的使用场景目前来看依然很遥远,因此手机超长焦的存在就成为一个鸡肋,更多情况是买到新手机的一刻打开相机100倍长焦,说一句“哇拍得的好远”,之后再也没用过。

而它的存在会大大占用手机的内部空间,增加手机的厚度和重量,影响手机的美观和手感。

而今年厂商们的方向似乎走对了,各家将研发注意力都集中在2倍到5倍长焦的打磨之中,从“拍得到”的方向转变为“拍得的好看”,比如,Find X6率先提出了暗光长焦概念,打造出了更实用的3X长焦,在很多场景下都有不错的表现。这些较焦段的镜头更加值得厂商精心打磨,无论是拍人像或者风光,这些焦段都更便于用户构图,也更容易出片,让照片更具有张力。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今年大部分旗舰也都是走这种路线,力求提升每个镜头的成像效果,全面提升手机影像实力。这样的做法,更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也更体现了手机摄像头的本质,即记录生活的美好。

快充兼顾续航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多年来,更快的充电速度似乎是各个厂商亘古不变的追求,前两年更是进入了一种“疯魔状态”,各大厂商为手机配置的充电速率越来越高,从88W到120W,更有将充电卷到200W的IQOO10 Ppro,宣称可以在10分钟之内充满4700mAh的电量,充电速度可谓是惊人。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厂商的本意或许是通过更快的充电速率,以达到“快速回血”的效果,在手机没电之后,只需要等待数十分钟,手机就能满血复活。

但笔者认为,提升充电速率更像是手机续航技术遇到瓶颈的情况下的折中手段。当手机的续航技术水平能够满足用户充一次就能妥妥用一天,厂商也就没有必要再卷更高的充电功率,只是在前些年的续航技术水平达不到的状况下,快充或是不失为一个缓解用户续航体验不足的办法。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快充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快充产生的高温,会导致电池寿命的缩短,这使得用户对“手机的电越来越不耐用了”的感知更明显,用户体验也会大打折扣。其次,由于安卓厂商们各有其私有的充电协议,让各家手机只能使用所属品牌的私有协议的充电头进行充电才能激活快充功能,这也使得用户在充电体验上带来诸多不便。

在今年,很多手机厂商在快充方面都保持了理性,他们都将快充功率控制在百瓦左右,没有选择继续冲击200W甚至更高的功率,倒是电池容量都有不少增长。或许是因为电池技术的长足进步,大容量电池更多的应用到手机之中,且仍然能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的体积厚度。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23年各个厂商为了提高手机的续航水平,采用不同的技术,有如vivo X100系列的蓝海续航系统电池,使其成为去年续航的一匹黑马,再如一加的长寿版快充和OPPO的四年电池保障耐用电池,是提升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以保障续航。

从其中我们可以窥见,手机续航的关键仍然要回归到电池和芯片,快充只是一时权衡之计,提升真正的续航能力才是体验上的升级。

大底不再是唯一

当我们谈及相机的影像规模时总会提到“底大一级压死人”,那是因为主摄传感器是手机摄像头的核心部件,它决定了手机拍照的基本素质,传感器的尺寸直接影响了进光量的多少,决定了一张照片的亮度和细节。

过去几年,手机厂商都在追求更大的传感器尺寸,从1/2.3英寸到1/1.7英寸,再到去年的1英寸,厂商的共识似乎只有更大的传感器才能拍出更好的照片。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在部分场景中,如拍摄夜景时,提高进光量就大大提高了成像的质量。但由于手机的体积限制,无法为大底提供足够的焦后距,因此在部分成像场景中,反而会导致某些光学性能大幅的劣化,产生畸变和慧差,或者在强光下,大尺寸的传感器会出现过曝的现象,损失细节,导致最终的成像效果可能并没有大的提升甚至下降。

而为了容纳更大的传感器尺寸,相机和镜头的体积也成倍增长,这体现在手机上便是重量增加以及镜头模组激凸,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左小米13 Ultra 右小米14 Pro

去年,一些手机厂商开始尝试新的方案,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大尺寸的传感器,而是通过制造工艺的提升来提升传感器的进光量,特别是在动态范围方面,部分场景表现甚至优于1英寸的传感器。

比如,去年底的几款旗舰都有采用OV50H这款1/1.3英寸的传感器,而索尼也有LYTIA 800双层CMOS,他们都是通过叠层技术来增加传感器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传感器的信噪比,从而提升画质。新的传感器也有一些针对计算摄影所设计的特性,比如支持4合1像素合并,支持多帧合成,支持HDR视频等,这些都可以让AI算法调校得当的话,也有不错的效果。

另外,传感器尺寸的减小也给防抖、镜组设计提供了更多空间,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摄像头的突起。

过去一年手机厂商都在“反向升级”,其实是一种好事

笔者认为,手机制造是一项取舍的艺术。厂商大可以将市面上参数最强的零部件一股脑塞进手机里,用漂亮的纸面参数哄消费者下单,但一个好的产品从来都不靠堆砌参数,而是务实地了解消费者真正所需,不再追求夸张的参数,而是专心做好功能和产品。

参数固然重要,但是参数应当服务于功能,而不是“唯参数论”。

同样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同样是一件好事,我们不需要再被纷繁的参数所困扰,可以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手机体验,也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选择手机。希望厂商能按照这个方向卷起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创新。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