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易经中的思想史什么卦,易经与八卦的关系

时间: 2023-12-19 本站作者

易经中六十四卦分别代表什么

64卦代表这宇宙只有64种情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最代表易经核心思想的卦?

《易经》是阐述天地间万物变化的古老经典,蕴含着统贯天人的整体思维,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的规律,其目的是指导人事,引导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正式探讨易经卦象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之前,需要先对易经的中心思想做一个梳理。《易经》以阴阳学说为基础,认为阴阳结合而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总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解释卦和爻含义的为卦辞和爻辞,它们为公式,代表一种或多种道(道为宇宙万物分别遵循的原理)。万物作为整体的的道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生于阴阳调和,一个事物其中包含着自己的否定,宇宙中的一切形成了一个自然序列的连续链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易经也强调万物又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但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变,而道不变,也就是万物都有自己变化的规律。易经中点明事物若想臻于完善,需要保持恰当的地位、限度和时间,也就是“中、正”的思想,“物不可穷也”。

基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易经》中核心哲理与马克思哲学中所强调的尊重客观规律,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类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易经》更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以及中庸之道。

对于个人来讲,《易经》能中蕴含着生活智慧。从横向看,个人与万事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不是独立的,社会中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与身边的环境无法脱离,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就相当于是易经中阴阳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纵向看,个人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展。人的一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有时为顺境,有时为逆境。但正如易经中所提到的万物都包含着自我否定,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向另一方面转化,例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逆境中不必绝望,顺境中也不能得意忘形。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易经》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人们的行为,那么个人具体应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无数变动呢?应当保持“中正”,也就是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首先应当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接受现实,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总结发生的原因以及具体经验。然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恰当的限度,具体到生活中则为,遵守规则、法律,不可过分贪心等。

《易经》中的哲理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易学在中国古代中一直被用于拨乱发正,克服君主专制体制造成的危机,变无序为有序,化和谐为冲突。《易经》立足于和谐的思想,强调君民、君臣之间的关系为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统一体。在其看来,一个社会的整体必须阴阳调和,相互适应。在君臣关系中,君为阳,臣为阴,君民关系中,君为阳,民为阴。若阴得不到阳的领导,则整个社会散漫无纪;若阳得不到阴的辅助,则会被完全孤立,一事无成。一个社会要想达到“太和”(周易的最高价值理想,即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一方面要有和谐稳定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又要协调配合,相辅相成。《易经》中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它将以仁爱之心关怀人民,养育万民的问题置于首位;其次要使人民遵循阴阳调和的守则需要采用伦理教化,不可用武力强制;最后君民、君臣,以及整个社会需要相互信任,诚信是国家团结的基础。《易经》中包含着治乱兴衰的规律,在其看来天下是一个由冲突到和谐再到冲突的一个动态过程。阴阳两大的具体形势象征着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和的消长。社会并不是静止的,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着向另一面的转化趋势,形势不利,也可化凶为吉,形势有利,行为不当也会带来凶的后果。因此,统治者需要“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总的来说,易学思想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体,一方面既强调了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指出通变之道,认为人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客观形势的变化。

《易经》的哲学是在卜筮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用性操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算卦。鉴于我的室友刘某最近一直抱怨自己孤寡,我决定用大衍筮法为我的室友刘某算上一卦。

刘某问的问题是她在大学本科阶段能否脱单。

首先第一步,取50根筹策,拿出一根放在桌上,象征太极;

第二步“分而为二以象两”,即将剩下的筹策随机分为两组,也就是太极生两仪的变化;

第三步“挂一以象三”,分成两组后,从左手中的那一组抽出一根放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天、地、人”三才,然后“揲之以象四时”,也就是把剩下的筹策每四个分为一组;

第四步“归奇于扐以象闰”,也就是把剩下的筹策也放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

以上是第一次运算,之后将以上步骤重复两次,在第三次运算后,将桌子上剩下的筹策初以四,得到第一个数9

再将以上的步骤重复五遍,分别得到剩下的五个数,分别是8,8,8,8,9。

以上的每一个数代表一个爻,6、7、8、9分别对应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再将得出的这六个数按照顺序从下到上组成为一个卦,这个卦艮上震下,为颐卦第二十七。



该卦中共有两个变爻,分别是初九和上九,根据朱熹的《易学启蒙》,“二爻变者,则参考本卦两个变爻的爻辞,但以上爻为主。也就是说接下来需要参考初九和上九的爻辞,但以上九的爻辞为主。

颐卦第二十七中上九的爻辞为: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意思是:

上九:遵循生活正道,先艰难而终吉利。筮遇此爻,有利于涉水渡河。

《象辞》说:遵循生活正道,先艰难而终吉利,因为善良之人终得善报。

北宋易学家邵雍的解释为:吉:得此爻者,营谋有成,无往不利。做官的爵禄荣重。读书人会取得佳绩。

国学大儒傅佩荣的解释为:

时运:谨慎努力,可以成功。

财运:辛苦经营,才有收获。

家宅:合家平安。

身体:虽危无碍。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万物循环,相生相克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
一、《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因此没有产生有无相生的终始观。《易经》的终始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利用卦序编排集中体现终始观
二是利用卦的组合体现终始观。六十四卦,两两相偶,非复既错,组成三十二个完整的终始循环。
三是利用爻变体现终始观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易经》六十四挂是由八个单卦两两组合而成的,这八个单卦全部以自然界八种物质或物质现象命名。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唯物论的观点不仅在卦名中得以体现,在爻辞中也有体现。六十四卦随便拉出一卦,分析其六个爻辞,也有物质在其中。
如否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有手有草。六二:包承,有用于包裹的布之类的物质。六三:包羞,同上。
九四,有命无咎,有生物在其中。九五:休否,有人,有木在其中。上九:倾否、有人、有家具(贝)在其中。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周易讲的是什么内容?

《周易》讲了如下:

第一,宇宙是从无到有的,这个无却又不是一个绝对的无,所以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的世界。后世的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初步描绘出《周易》的宇宙生成论。

第二,万物之间皆有联系,宇宙是全息的。

第三,宇宙从创生开始,就处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也就是说宇宙是永动的。反过来说,宇宙中分布的所有时空点又都是绝对静止的,是我们的认知把这些时空点串连起来,所以宇宙才表现为永动。

第四,宇宙和宇宙中万事万物永不停歇的变化有它自身的规律。比如物极必反,比如阴阳互根,比如有阳必有阴、有生必有死、有利必有弊。生活当中,有所得就必有所失,此刻的好事未必是他时的好事,对甲有利的事未必对乙有利,等等。所以勿求完美,因为完美是毁灭前最后一道绚丽的光焰。

第五,宇宙以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采用一种旋转方式,无论是球形、弧形,还是螺旋形,都是一种旋转,并在旋转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周易》由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

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

《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易经 到底在讲什么?

作为“易”,《易经》,大多数人都对此感觉很神秘,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那“易”到底是讲什么的呢?这是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易”主要分为这么几个流派:首先是儒家易,“易”是儒家六经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周易”是属于儒家经典。随着汉朝开始,东汉《参同契》的产生,《易经》又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道教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内丹的兴起。《易经》讲究理﹑气﹑象﹑术,道教则比较注重气,将《易经》的六十四卦与人体气机的运行相结合起来;在中医学上也有很多理论离不开《易经》的指导,有所谓医易同源,比如说针灸的《子午流注》;佛教也有很多关于“易”的论述,在南北朝时有些佛教的就通过对“易”的阐述来宣传佛学的道理,到了唐朝的时候,华严宗的祖师之一李长者居士,他用《易经》的体系来讲述《华严经》,写了一部《华严经合论》,在佛教之中是别开蹊径,对当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重要依据,它和老庄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易注重象术,宋易注重义理,但许多学易的支流总是注重和偏向于其预测的一面,当然作为“易”本身在商代周代的时候就是用来搞的,它和预测学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面。商人尚鬼,其朝政充满了政教合一的味道,神权和政权不可分,每逢大事往往都通过来进行决断。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在周易之前“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于打卦。而到了周朝以后,周文王将鬼谋变成了人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本思想,淡化了“易”的的功能,把易学的理论纳入了修身养性,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之中,这是易学的主流。在《易经�6�1系辞》中就说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文王将伏曦的单八卦两两重叠起来,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予以发挥,及周公﹑孔子加入象辞,彖辞,卦辞,文言等等,使之成为人谋和修身以及对未来事物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的把握的重要指导思想。
易分理﹑气﹑象﹑术,我们首先必须要注重“理”,即易理。如果连易理都不知道,就没办法去谈气﹑象﹑术,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包含着有理﹑气﹑象﹑术,但易理是根本。所谓“易理”,就是易经对基于易经中的宇宙观、世界观对事物发展演变规律所演绎的原理,这是易经的思想精髓。先秦时期易经主要用于预测,到了汉朝对易的理﹑气﹑相﹑术就有着较多的发挥,而到了宋以后,则开始偏重于易理,而预测只是易经的末流。预测的主要派别有子平术(八字),紫微斗术,奇门遁甲术,还有看相看风水等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从易学衍生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干地支学说。五行:金﹑木﹑水﹑火﹑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数术之说,有着相应的推导公式,它的基本理论与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出一辙。
预测学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以后而大成。现在,把这一套学问归入了的范畴,既合理又不合理,合理的地方在于一般的人都沉迷于数术和算命,丧失了志趣,使把握自己和改造自己的能力被降低了,缺乏做自己命运主人翁的精神。但是我们要明白,在讲周易的理﹑气﹑象﹑术时,从气上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外学术界对这一点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里我们所推崇的是易理,这是中国所独具的一套学问。按照学院派的理论,中国的易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朴实的辩证法和逻辑思维。在易经里,它有着非常丰富和很高的思想层面,如果仅用逻辑的理论去解释易经,是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易经的思想和精髓。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