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若不是赵括指挥 赵国能胜吗 廉颇至少不会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关键军事对抗。历时两三个月,虽史记记载为两年,但实际上正面的决战只进行了短短两三个月。在此期间,两支实力相当的军队并未轻举妄动,而是进行了一系列试探性的进攻。廉颇采取守势,主要因为上党郡并非赵国的固有领土,因此赵国只需与秦军拖延时间,等到秦军打得没意思就可以安全撤退。这种情况下,两军不会轻易展开正面决战,而是进行谨慎的试探性进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的消耗。
廉颇的守势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在他三年的守卫过程中,两支军队实力相当,互相制衡。此外,秦国并非只面对赵国,还需对抗魏国和楚国,因此在正面决战时,秦军需要保持谨慎。之前的快速进攻是在敌情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但一旦双方陷入僵持,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赵军和秦军在长平之战的对峙中,表面上看秦国占据上风,但实际上两军之间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秦军突破了廉颇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后再也无法前进,形成了僵持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长平关仍然在百里石长城之后,给了赵国撤退的空间。如果赵国认为运输粮草的路线太远,可以选择撤退。秦国的国力虽然可能比赵国强大,但两千多里的运输粮草路线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且路上的人员也会吃掉一半的粮食。秦国虽然有巴蜀之地,但那里尚未开发,是一片荒野,对战局没有太大作用。秦国主要依仗关中地区,但与赵国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在此情况下,赵国只需坚守,以逸待劳,粮食消耗相对较小。
白起在廉颇的防线突破后本可直接上阵,但因为廉颇的熟悉和对其作战风格的理解,白起并未亲自上阵,而是让王乾先行。白起明白廉颇的作战方式,擅长歼灭战,因此选择王乾进行首轮攻击。廉颇针对白起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只要保持坚守,不露出破绽,即使秦军再强,也难以对他造成实质性的威胁。赵括未能看到这一点,不了解秦军的实力超过赵军,导致在正面决战时难以取胜。
赵军作为防守方,其消耗远低于进攻方,此外,古代未见有进攻方耗尽防守方粮食的情况。即便廉颇设法挡住秦军,这并不代表赵军全部缺粮。廉颇原本只率领20万人阻挡秦军,30万秦军也被阻挡住,前期可能因不熟悉王晴的作战风格而被突破一道防线。但廉颇设有三道防线来对抗秦军,单河谷防线被破后,他退守百里石长谷。赵国运粮路线短,消耗较小,因此在长平之战期间,赵军虽然缺粮,但军队并未缺乏。长平之战后,赵国才正式向齐国借粮,证明在战争中赵军仍有一定的补给保障。
长平之战是一场秦赵双方实力相当的战役,廉颇在守势中巧妙应对,使得秦军难以突破防线。这场战役展现了古代战争中围魏救赵、以守待攻的智谋和战术,对后来的战争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