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第9签解签全解,第六十九签解签
王质遇仙
王质是个樵夫,传说是浙江衢州人,常常上山去砍柴。有一天,他刚上山不久,赶上天公不作美,下起暴雨来。王质忙收拾斧头,跑往山洞里避雨。
刚到洞口,听到里面隐约传出“嗒嗒”的声音,这声音不象水响,也不象碎石的击撞。他十分好奇,就拨开遮掩的杂树老藤,踏着密密层层的草丛,顺着洞口朝里走。走了一阵,洞里已是一片漆黑,四周寒气逼人,阴森可怕。王质壮了壮胆,手扶着岩石,只管顺着声音住里去。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走过了多少路途,王质终于看见了一丝光线。微光里,只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坐在石凳上下棋,旁边还站着一个姑娘。棋桌上摆着盘碗,放着酒杯。
王质走过去在一旁观阵,两个老人竟下棋入神,还没发觉有人来呢!过了半天,王质才问了一声:“请问二位仙翁尊姓大名?为何在这里下棋?”其中一个老者答道:“我二人姓张,这姑娘是我的孙女。我们四海为家,无处不去。此地僻静,正乃弈棋场所。”说完,二人头也不抬,只管继续对弈。
老者的孙女长得象珍珠宝石一样,脸色比桃花还鲜艳,一身仙女的穿着,约莫十七八岁.她一边看棋,一边打量着王质,见王质相貌英俊,暗生爱慕之心。
王质也是一个棋迷,而且棋下得很好,在村子里还没遇到过对手呢!今日见两个老者棋艺精洪,难分高低,早就入了神。
令王质好生诧异的是,他见两位老者每隔一阵就向盘子里、大碗内拿东西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可是盘碗内却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他忍不住问道:“不知老翁吃的是什么?”老者答道:“是仙果。”于是,王质放下斧头,也学着往碗里拿东西吃的样子,片刻,果然觉得肚子里饱了许多。
不知过了多少时辰,那位姑娘凝神望着王质,突然用手一指,说:“哥哥,你的斧柯烂了。”王质回头一看,果见斧头的木柄朽烂了。他不知是怎么回事,拾起斧头,急忙告辞两位长者就要往洞外走。那姑娘牵起王质的手,说:“我送你出洞吧!”王质惊喜万分。摸到洞口,王质抬头一望,只见一块岩石上刻有两个醒目的大字——“隔凡”。
王质见那姑娘气质非凡,丰姿绰约,爱慕不已。二人肩并肩一同回到了村庄。可是村上的人一个个都不认识王质,王质也都不认识他们。当他走进自己家里的时候,屋里的老老小小都惊奇地打最他。其中一位年长的问道:“你这个后生找谁?”当王质说出自己的姓名时,大家简直都不教相信,因为王质是他们的先辈,那个年长的竟还是王质的孙辈呢!王质只好把进山洞看棋和与那姑娘相遇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这正是“洞中一日,地上百年”。
后来有人把王质的奇遇写进了《述异记》等书中,并传说山洞中下棋的两位老者乃是张天师和张果老。于是,“烂柯”一词,也就被当作了围棋的代名词。
砍柴不经意间来到山巅,静心观看两位老神仙下棋。斧子柄都腐烂了才想起回到故乡,在山中七天,在世上已过千年。
此签注人外出求财,受诱惑、羁绊、困惑多,要警醒自己,记得回家。何处不求财,只要用心,就是在家乡也可以有建树。另外,此签的另一层意思是外出求财远离故土,等到赚的钱财,故乡已是沧海桑田,发生巨大变化。
历代天师简介
第一代天师:
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约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七岁即学道。因创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称其为“张道陵”,尊奉为“张天师”。
张陵博通“五经”, 24岁时以直言极谏科被录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26岁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但他向来喜好黄老清静养生之道,立志修炼形轻举,隐于北邙山、龙虎山等处。后来听说蜀人比较纯厚,容易教化,并且名山较多,于是在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诏张道陵:“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啊!于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汉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
历代皇室对张陵天师宠爱有加。唐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诏后汉天师张道陵册赠太师;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师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宋绍宁时加号为三天扶教辅元大;宋徽宗进封真君,玉册文维;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第二代天师:
嗣师张衡 字灵真,生年不详、卒于179年。年少即博学,隐居多年,不愿为官,精修道法,很少与外界往来,名声显重于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黄门侍郎,他不应召,继承张陵遗志,后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传印剑给子鲁,而后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师:
系师张鲁 字公祺,生年不详、卒于二一六年。他的事迹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刘焉拜为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取汉中,得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的策略三十余年。后迫于曹操的威逼,为使汉中百姓免于涂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赏赐有加,让他率家眷、信徒迁往中原,拜他为镇南将军,并封为阆中侯。道门中人称他为“系师”。
第四代天师:
张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汉末至西晋。曹魏皇帝曾封他为都亭侯,张盛没有接受,后来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等自汉中来到龙虎山建茅屋而隐。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赐号为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天师:
张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详。年少就学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术,端坐于家中,能察知数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岁升天而化,羽化时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灵芝百木,有时能看见白鹤往来,很是神奇。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天师:
张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详。博通儒书,擅长治鬼降魔之术,以符箓传度世人。皇帝数次征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阳湖。居在龙虎山时多有神异之迹,活到一百余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天师:
张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详。年幼时曾问“道是何物?”他见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时,他父亲想让他读儒书,他回答道:祖上的书不读,读其他书有什么用?张回善辟谷导引之术,能日行数百里,后隐入青城山,不知所终。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第八代天师:
张迥 字彦起,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朝齐高帝年间。极富天赋,年幼时即得道。他丰姿俊美,德量天成,严格尊奉六时香火,一生不怠。善于治病,都能应验,世人对他十分敬仰。年九十岁而解化升天,当日满屋飘异香,经月不散。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第九代天师:
张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详。熟读经史子集,能过目不忘。擅长道门符箓法术,显贵于当时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于九十二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天师:
张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朝年间。年少时曾读儒书,官至洛阳都尉。后弃官回到龙虎山潜心向道,常行服食炼养之术,能吐丹于手掌之中。后从学者数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广传道法。岁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妙太虚真君。
第十一代天师:
张通玄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四时不出。有一年发生瘟疫流行病,只见他把木标放置水中,过往的人饮水后即可治好病疫。人们用钱财帛物感谢他,都坚决不接受。岁九十七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应冲和真君。
第十二代天师:
张恒字德润,生卒年不详。对经史能过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问其治国安民之道。他回答:能无为则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长变幻之术,岁九十八而
你问什么事?下方是解,有不懂是地方可以通过追问告诉我。
【解】
满怀心事,要向谁倾诉,一生坎坷,说来犹如十八滩头。世间事都像流水般付之东流,功名富贵,正如天上的浮云般飘流似的。
这首签诗表示,当事人怀才不遇,知音难寻,虽有满腹经纶,又有谁识货呢?放宽心胸吧,世事原来就是如此。那能尽如人意呢?把过去的不如意,付之东流忘了吧,不要把功名富贵看得太重,就当作浮云一般吧。
求得此签,问旅行,要小心,路上恐有险阻。问诉讼,凶多吉少。问疾病,择医可愈。问行人,归期尚远。问婚姻,波折多,成功机会少。凡事到底不吉,宜谨守,可保平安。
注意积德转命。避免与人争执,病时应念佛祈祷。能当官,别着急。是个清官,小康生活,婚姻幸福。若是干伤天害理的事,这些吉利的预言就不准了。修心为上!
如冬的时候你会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可是冬天过去了你还是没有消息,开春的时候你很着急,签上说你不用急这个好的机遇仍然是你的。命中注定有你不能无,命中没有的你不必强求。
这个签总的来说宜迟不宜快,欲速则不达,缓进则大吉利。就你们感情而言,不要急于放弃,而不要急于结婚,慢慢的处着,多了解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结果。
不管怎么说,你会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如意郎君,只是要经过的过程苦涩也不少。苦尽甘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