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周易未济卦卦辞,易经既济卦详解

时间: 2023-12-14 本站作者

“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什么意思

这段话出于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首《易经》。《易经》共含六十四种卦象,其排列顺序按现传通行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即所谓"火水未济,离上坎下"。未济卦本卦的卦辞经过现代学者加出标点则成:“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这卦辞就是用以阐说卦象的辞句,以上卦辞用白话可以解读为:
*** 未成意味着发展,是以亨通。小狐狸渡河正待接近彼岸时浸湿了尾巴,他的前途不会顺利。 ***

为什么《易经》最后一卦是"未济"?有什么说法?

《系辞下》第七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虑乎?”这也是说,《周易》的盛行,大约在中古时代吧?作《周易》的人,大概心存忧虑吧?《系辞下》第十一章又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日,周之盛德邪?当周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翻译成白话文是—《易》的盛行,大约是在商朝末期,周族社会道德逐渐隆盛的情况下吧?其内容体现的是周文王与商纣中间的事儿吧?因而其卦卦辞中多含警示危惧之辞。洞彻风险有一定的预防可以让人安全,自认为安全而粗心大意懈怠反倒造成坍塌。其中的大道理颇为众多,一切物体都不可以外。假如能谨始慎终,开始做起事来大致就“没有过错”,这就是《周易》的最高境界。

《易经》第六十四卦 未济卦详解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未济卦,代表没完成、都还没停止。坎为水,离为火。火在海上,无法济物,为未济。未济代表事未果。本卦六爻均失正,有“事未成”之象。但刚健内敛能相对应,充斥着着未来发展的概率。未济有可济之理,因此恒通。但若为人处事不慎重,则没什么权益。

未济卦,这一卦是异卦叠起,下卦为坎,上卦为离。离为火,坎为水。火上水中,火情碾过水势,灭火大功未果,故名未济。未济卦坐落于既济卦以后,《序卦》那样表述道:“物不能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既济卦是久则穷,因此务必重新启动活力,以表明变易而不穷的《易经》基本原理,也就是以未济卦做为六十四卦的重点。“未济”是并未进行也并未结《象》中表述未济卦:火在海上,未济;谦谦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这儿强调:未济卦的艮卦是坎(水)下离(火)上,为火在海上之现象。

未济卦卦辞?

下面的解释是我看到的比较好的。有关这方面的书籍,《白话易经》比较好,另外我最近在看《朱熹解易》,你只要在《易经》的题目下搜索,就能有很多的答案。 未 济 卦 第 六 十 四 (下坎水 上离火 - 火水未济卦)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1 . 未济卦象徵事有未竟之意,即因事之未成,正可以促使其成,故亨。惟未济虽有可济之理,但若处事不够敬慎,则如小狐涉水将济而未济,却濡湿其尾,必将不能顺利渡水成济,则事必徒劳无益。 ◎汔,音气,几也,将近也。2 . 刘沅曰:未济,事未成之时也,火上水下,两不相交,故不成功用,六爻皆失位,故曰:未济。既济则事已穷,未济则尚可望其济,以此终之,变易无穷之理也。3 . 李光地曰:小狐汔济,濡其尾,是戒人敬慎之意,自始济以至於将济,不可一息而忘敬慎也。史记黄歇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4 . 韩诗外传曰: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小愈,祸生於懈怠,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5 . 李士鉁曰:既济者,人道之终,犹事物已成之後;未济则未终,生生不已而无穷。故易终於未济,寓变通不穷之意。6 . 序卦传:物不可以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岀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1 . 彖传曰:卦辞谓未济卦之所以得亨者,乃因卦主六五爻以柔居中,下应九二,能以柔纳刚,而刚柔相济,故得亨也。而九二爻有小狐涉水将济而未济之象者,乃因其居下坎之中,尚未能岀於坎险也。而初六爻居卦下,阴柔势弱,有小狐涉水却濡湿其尾,无所获益者,乃因其力有未逮,有始无终,不能持续至终。而卦之六爻,虽不当位,但刚柔有应,故能化未济为既济,此亦未济之所以亨之理也。2 . 陈孟雷曰:未岀中,指九二也,以其在坎险之中,未能岀也。不续终,指初六也,以其在下为尾。九二所以不能岀险,以初六阴柔力微,故首济而尾不济,不能续其後也。3 . 刘沅曰:柔得中,谓六五。未岀中,谓九二。不续终,谓有始无终,任刚之过。刚柔应,谓六爻皆失位,然各相应,能同心协力以图济也。天地无不济之时,人事则履盛而满,往往不济。4 . 王弼曰:位不当,故未济,刚柔应,故可济。5 . 胡炳文曰:天地终始,皆水火相为用也。易不终既济而终未济,乃易不可穷也,未济非不济,未焉耳。既济之中互未济,未济之中互既济,非惟见时变之相为反覆(祸福相倚),亦复见水火之互藏其宅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1 . 大象传曰:未济卦下坎水、上离火,故有火在水上之象。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火在水上,则两不相交,不成功用,未能济物,故有未济之意。2 . 孔颖达曰:火在水上,不成烹饪,未能济物,故曰:火在水上,未济。3 . 君子者观察未济卦火在水上,两不相交,居位不当,且六爻皆不当位之象,悟知未济之时,必须审慎辨其物性,使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各当其所,以促成既济。 ◎辨物居方,乃令物各当其所也。 方,处所。4 . 来知德曰:慎辨物,使物以群分;慎居方,使方以类聚。则分定不乱,阳居阳位,阴居阴位,未济而成既济矣。5 . 刘沅曰:未济者,必欲强其相济,则反有害,君子知之,故加敬慎。辨其物性,使各类聚,居以其方,使各群分。如水火之不相射,而不相害,不强其济而已可济矣。 ◎射,追逐也。6 . 项安世曰:必加慎者,以其未济也。水火交则有难,辨之不早辨,居之不得其所,皆难之所由生也,可不谨乎?易终於未济而始於屯,其意深矣。7 . 马振彪曰:既济之道在於防,未济之时贵於慎,此二卦居下经之终,以应於上经之坎离。既济之中含未济,不防则功败於垂成;未济之中含既济,不慎则不能转乱而为治,防之於未然,慎之於既然,则既济者可常济,未济者可终济也。 初六,濡其尾,吝。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1 . 初六阴柔处坎险之下,当未济之初,不可轻进之时,却急於上应九四,冒险躁进,致有小狐濡尾,进则溺身之象,急於求济,反而不济,故有憾惜。2 . 王弼曰:未济之始,始於既济之上六。濡其首犹不反,以至於濡其尾。初六处未济之初,最居险下,不可以济者也。而欲之其应,进则溺身也。3 . 张振渊曰:卦辞所谓小狐汔济,正指此爻。新进喜事,急於求济,而反不能济,可吝孰甚焉?4 . 象传曰:初六冒险躁进,致有小狐濡尾,溺身而未济之象者,乃谓其既不知时不可济而冒进,亦不能敬慎以终济,致有濡尾之吝。 ◎不知极,即不续终也。极,终也。 5 . 陈孟雷曰:既济初九阳刚得正,离明之体,当既济之时,知缓急而不轻进,故其濡尾而无咎。未济初六,则阴柔不正,居坎险之下,又当未济之时,冒险躁进,则至於濡尾而不能济矣,故吝。6 . 马其昶曰:既济之初,离为牛,以曳车求济而濡尾,故无咎。未济之初,坎为狐,既不知不可济而冒进,又不能终济而遽下其尾,以至於濡,故吝。 九二,曳其轮,贞吉。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1 . 九二以阳居中,当未济之时,虽上应六五,但仍居坎险之中,能谨慎而不轻进,故有拖曳其轮,车行缓慢之象,能谨守正道,可获吉祥。2 . 潘梦旂曰:九二刚中,力足以济者也,然身在坎中,未可大用,故曳其车轮,不敢轻进,待时而动,乃为吉也。不度时量力而勇於赴难,适以败事矣。3 . 李光地曰:既济之时,初、二两爻犹不敢轻济,况未济乎?故此九二爻曳轮之戒,与既济同。4 . 象传曰:九二之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者,乃因其阳刚居中,能守持中道,故其行为必能端正不偏。5 . 马其昶曰:中未有不正,不必当位为正,故曰:中以行正。二、五不以当位为重,此亦通例也。6 . 刘沅曰:九二以阳居阴,上应六五,有济变之才,得正而吉。九居二本非贞,而云贞者,以刚居柔,得其中道,则能行其正,不为险困也。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1 . 六三阴柔失正,处坎险之上,力弱不足以济事,故不宜躁进,若急於求进,必有凶灾。惟其下比九二济变之才,上应上九诚信孚众,刚柔相应,同舟共济,则能涉险解难,脱离坎险而济成其事。2 . 王弼曰:六三以阴之质,失位居险,不能自济者也。以不正之身,力不能自济,而求进焉,丧其身也,故曰征凶也。又二能拯难,而己比之,弃己委二,载二而行,溺可得乎?何忧未济?故曰:利涉大川。3 . 象传曰:六三力弱不足以济事,急於求进,必有凶灾者,乃说明六三阴柔失位不中,又处坎险之上,居位极其不当。4 . 俞琰曰:未济卦六爻皆位不当,而独於六三曰位不当,以六三才弱而处下体(坎险)之上也。5 . 叶酉曰:不释利涉者,刚柔应也。已於彖言之也。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1 . 九四已岀坎而入离,秉阳刚文明之质,事将可济,虽失正而有悔,若能固守正道,则可获吉祥而无悔。故当振奋有为,敬慎努力以济事,犹如攻打蛮夷鬼方,三年而有成,将被封赏为大国之侯。 ◎震,同「振」,振奋有为也。2 . 刘沅曰:以九居四,宜有悔矣,然岀坎入离,阳刚文明,是能济险者。以刚居柔,柔者臣职,刚者臣才,上近虚中文明之君,奋其戡乱济世之才,信专宠固,故其象如此(有赏於大国)。3 . 雷思曰:先言贞吉诲亡,後言伐鬼方者,先自治而後治人也。4 . 象传曰:九四秉阳刚文明之质,若能固守正道,则可获吉祥而无悔者,乃谓其济险之志可以践行。5 . 李士鉁曰:既济之三,以阳居阳,是君伐之;未济之四,以阳居阴,是臣用君命伐之。君勤远略非君德之美,臣伐远方是臣力之勤,故三年既克,赏以大国之封。 沈该曰:既济之惫,明衰也;未济之赏,明进也。6 . 马其昶曰:易示人以趋吉避凶之方,所谓吉凶,不任之天而主之人。故尤喜言贞吉、贞凶,可见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未济一卦三言贞吉,其劝深矣。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1 . 六五居离明之中,高居尊位,有文明之德,能谨守正道,则可获吉祥。虽不得位,亦无所悔。而其下应九二,邻比九四,均为阳刚济事之才,能以其虚中离明之德,诚信待人,任人以能而事有可济,则显现其君子者之光彩,故可获吉祥。2 . 李士鉁曰:六五以阴柔之德,居一卦之尊,所谓徽柔懿德,光於四方也。又体离火之明,有虚中之美,一人之光及於天下,天下之光皆其光也。上下交孚,事无不济,吉可知矣。3 . 王弼曰:六五以柔顺文明之质,居於君位,付物以能,而不自役,斯成君子之光。4 . 杨万里曰:六五逢未济之世而有光辉,何也?日之在夏,曀之益热,火之在夜,宿之弥炽,六五变未既为既济,光明之盛,又何疑焉? ◎曀,天阴沉貌。 ◎宿,久也。5 . 象传曰:六五有君子之光彩者,乃谓其内蕴诚信,外耀光彩,显现著吉祥。6 . 贺贻孙曰:离体虚明,美在内而阳发其光,故充实而孚。光之蕴为孚,其散为晖。7 . 张履祥曰:济世之道,文武并用。治武者,臣之事也,九四也;修文者,君之事也,六五也。8 . 李光地曰:雷雨过而见青天,其辉光必倍於常时。凡人岀於磨厉,国家兴於忧危,理皆如此。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1 . 上九以阳刚居未济卦之极,物极而反,遂成既济,故其诸事皆宜,心无烦忧,诚信孚众,饮酒逸乐,无所咎害。而若其饮酒逸乐无度,荒废政事,则有涉水濡首之危,此乃其所任者失当,诚信之所行,失其正道。 ◎失是,犹言有失正道。 是,正也。2 . 王弼曰:未济之极,则反於既济,既济之道,所任者当也,所任者当,则信之无疑,而己逸焉,故曰:有孚於饮酒,无咎。以其信於物,故得逸豫而不忧事之废,茍不忧事之废,而耽於乐之甚,则至於失节矣。由於有孚,而失於是矣,故曰濡其首,有孚失是矣。3 . 李简曰:未济之终,甫及既济,而复以濡首戒之。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道。4 . 项安世曰:既济之终,有乱之理,故上六以濡首为时事之危;未既之终,有济之理,故上九以濡首为人事之失。济以孚为美,顾所以用此孚者,不可忽也。5 . 象传曰:诚信孚於众人,相互饮酒逸乐,而至於诚信失其正道,有濡首之危者,此说明上九也是不知自我节制。6 . 李士鉁曰:至甘之中藏有至苦,厚味之中含有厚毒,若饮酒而不知节,而至於濡首,则为恃其有孚而失其是矣。7 . 鲁共公择言篇云:大禹有戒,酒以合欢,酒以成礼,过三爵则为非礼

为什么《易经》最后一卦,是"未济"呢?

要明了这个提问须从义理入手方能更上层楼一览无遗。

未济卦,从字面看济者渡也,未济即欲渡未渡。从卦象看,《象》曰:“火在水上,未济。”什么意思?五行之性中火为炎上,水为润下。《周易正义》说:火在水上,不成烹饪(难以煮物),未能济物。火水、刚柔居位不当机杼空抛之象,所以未济。引伸看,未济之难点在于初始,但以发展观看当日虽未济,过此则未来未必不济也。

《易经》六十四卦,以“未济”为终,成为最后一卦,为什么?《易经》乃大道之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其核心在于揭示宇宙万物,对立统一,变化阴阳,永无穷尽,周而复始的自然普世、价值规律。未济卦处于事物初始的喻义,似乎蕴含着对“《易》者变也”这一义理的归结。借“未能济度”喻“事未成”;而未济卦又旨在说明:当事未成之时,能慎审进取,促使其成,则“未济”之中必有可济之理,终将“既济”也。

以愚见,圣人将未济卦排在六十四卦最后一位,取周而复始之义,即六十四卦穷则思变,又是一轮新的开始,表明“物不可穷”,即事物的对立、变化无时休止。

行文止此再说一些题外话,假如我们在中得“未济卦”,又当如何解卦呢?简言之,未济,火水不交,刚柔失位,在形象上极端恶劣,势单意缺,不能自已。但不要失望,未来的希望与成功却正在酝酿之中。行事之初,非常不看好,但到了后来,却会产生出极佳的成果与结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行进过程中辛苦非常。但要秉持的是忍耐再忍耐,不可因耐力不足半途而弃,因为卦有“忧中望喜之象”,只要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必有大好结局的成功在等着你。

故事演易:周易六十四卦详解的目录

周易·上经
乾卦第一——以人为本
坤卦第二——农业生产
屯卦第三——囤积储藏
蒙卦第四——驯养
需卦第五——祭祀
讼卦第六——处理案件
师卦第七——统率军队
比卦第八——辅佐者的艺术
小畜卦第九
—_领导者(臣者)的能力
履卦第十——臣者的原则
泰卦第十一——领导者的魅力
否卦第十二——奋斗的历程
同人卦第十三——相处的艺术
大有卦第十四——商业规则
谦卦第十五——教育
豫卦第十六——疾病
随卦第十七——田猎采集
蛊卦第十八——学习
临卦第十九——巫事
观卦第二十——视察
噬嗑卦第二十一——贩卖商品
贲卦第二十二——装饰
剥卦第二十三——清洁(治理)
复卦第二十四——锻炼身体
无妄卦第二十五
——辩证得失
大畜卦第二十六——运输(放牧、驯化)
颐卦第二十七——对涉世之初者的忠告
大过卦第二十八——丧礼
坎卦第二十九——建置防御
离卦第三十——度夜
周易·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身体的预兆
恒卦第三十二——事物的发展历程
遁卦第三十三——隐逸
大壮卦第三十四——处理事情的技巧
晋卦第三十五——开拓进取
明夷卦第三十六——谈判的艺术
家人卦第三十七——治家
睽卦第三十八——说谎的艺术
蹇卦第三十九——对困难的认识
解卦第四十——禳救、补救
损卦第四十一——生产陶器(含冶炼)
益卦第四十二——木工
夫卦第四十三———会议
姤卦第四十四——记事
萃卦第四十五——仓储
升卦第四十六——建筑
困卦第四十七——阐释人生
井卦第四十八——用井
革卦第四十九——文告
鼎卦第五十——食礼
震卦第五十一——礼乐
艮卦第五十二——建造房屋
渐卦第五十三——积累
归妹卦第五十四——个幽默的故事
丰卦第五十五——信物
旅卦第五十六——迁徙
巽卦第五十七——命令
兑卦第五十八——游说的原则
涣卦第五十九——医疗
节卦第六十——节俭与礼节
中孚卦第六十一——休养生息
小过卦第六十二——经验之谈
既济卦第六十三——扭转局面
未济卦第六十四——再次创业
参考书目

周易中的64卦的具体解释(不要文言)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作者简介:周文王
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 。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邘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谮,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当时商王朝内部矛盾剧增,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两国争讼和解,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获胜,继因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侵犯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一带,出兵灭密须,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随后又向东发展,战胜黎(或作耆、饥)国,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告纣,但纣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逼近商王畿边境。最后,攻克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并在其地修建新都丰。西伯昌自岐邑迁都于丰,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葬在毕(今陕西咸阳东北),相传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古书记载文王在被囚羑里时,因困于忧思,“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