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五行相生谁提出的,五行相生关系传变

时间: 2023-12-04 本站作者

邹衍是谁?“五德终始”说的内容是什么?

邹衍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是阴阳家的代表人,同时也是五行说的创始人。“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五德始终”说主要表达以下几个观点:

1、颜色革命,命数注定

在邹衍创立五行学说后,开始宣称每个朝代都有其对应的属性和颜色,也就是来自天意的合法性。他指出一德对一色,同时五行又相互克制。金对应白色,木对应青色,水对应黑色,火对应红色,土对应黄色。

同时提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终而复始,五德亦是。 所以每一个称王称帝的人都会给自己的朝代赋予克制上一个朝代的属性,举个例子,秦朝为水,水为黑色,故而大秦帝国又称黑色帝国。

周朝为火徳,颜色为红色,水克火,所以秦朝取代了周朝,获得了天意的合法性。

2、五行相克,周而复始

从最开始的黄帝开始,他对应的是土徳,而后的夏对应木,商对应金,周对应火,秦对应水,而后来的汉朝则对应土,顺应天意的覆灭的黑色的大秦帝国,让华夏大地重新回归黄色。

3、“五德相生”论的产生

在最初的理论当中,只有五行相克,没有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汉朝篡位皇帝王莽强加进去的,由于他是和平革命,通过禅位的方式来当上皇帝。所以五行相克的理论在他这里并不适用,于是他的下属创造性的为他提出了“五德相生”理论,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总结:邹衍作为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创立了五行学说并将五行赋予颜色,还将朝代更替一一对应至五行之中,向世人传递因果循环,生生不息之意。

五行相生相克是怎么来的?历史多久了?

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是谁提出的?

五行学说兴盛与战国时期,五行对应五德最先是邹衍
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阴阳家创始人,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他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汉代有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提出的“五行修王论”指的是什么?

五行修王论,亦称五行休王论。在汉代,人们根据五行生克原理,提出五行休王论,即王、相、休、囚、废五气。它们的具体含义是:王,又称旺或壮,处于旺盛状态。相,处于次旺状态。休,休息,休闲,不管事。囚,衰落,被禁锢。废,被克制而废,毫无生气。王相气主吉寿,休废囚气主凶死。

古人认为,人是有五行属性的;一个人命运的好坏,取决于他初生时禀赋的五行。风水就是根据这种观念,以人的出生时间所对应的五行来预测命运的吉凶。风水术中占断阳宅、阴宅是否吉利,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要推算宅主人的命运。此外,五行与方位形成对应关系后,对风水术影响也很大。

在风水家占断宅地方位后,要推算吉凶,即可以五行生克原理为依据。如汉代五音姓利图宅术,就是将人的姓氏与五音、五方整合起来占断吉凶。当令的为旺,我生的为相,生我的为休,克我的为囚,我克的为死。比如木,春天木当令为旺,木生火,火为相;水生木,水为休;金克木,金为囚;木克土,土为死。

五行修王论 ,汉代有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提出王、相之间相生相克。天与人想通,就好像形与影的关系, “ 循 天理诚为地理之根 ”,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其灾异怪变以及吉利瑞祥 都是天受感应后施加于人的奖惩。

阴阳五行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一时期呢?

阴阳五行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我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五行可以分为“阴阳”和“五行”,两者看似是分开的,但是又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五行闭合是阴阳,阴阳也是兼并五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最早应该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夏朝。而且我们从《易经》里面也是能够看到对于阴阳五行作出的一些解释和运用。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并且是我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源流,我国唯物主义的最早起源也是于此。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这一个观点其实和阴阳学说是非常一致的,并且被运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阴阳和五行两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阴阳是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反映出来的,而无形则是阴阳内容里面的存在形式。所以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阴阳学说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当时的人们认为阴阳代表了天地万物的源泉,阴阳相合从而使得万物相生,自然界无论是气候的变换还是四季的交替,最终都是阴阳结合的一个结果。任何事情都是能够一分为二,也就是分为阴阳两面。这实质上是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抽象概念,将宇宙的一切进行了对立统一,从而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所以阴阳学说可以说得上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至今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阴阳五行的概念现在已经融入到了我国的中医还有历法当中,从中医的很多典籍里面我们是能够看出阴阳五行的观点,而且中医是非常注重对于阴阳五行的运用的。对于历法,我们通过阴阳学说来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作物的种植。

五行的起源是什么?

五行观念的萌生稍晚于阴阳,作为五行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则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运行,至战国时代,著名阴阳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并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
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最精确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并将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称之为制化调节,以此维持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
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五行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相乘就是相克太过,其顺序与相克一致,相乘是超过了正常制约,克制太过而成为病害。
五行相侮:侮是恃强凌弱,相侮是反克,与相克的顺序相反,是事物的反向克制。为病理状态下的异常现象。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