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情绪失控真相 用好这4个字 能帮情绪失控的孩子“软着陆”
面对孩子的情绪失控,只要改变思维定势,将其看作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就能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温度,感染温暖孩子,也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通过“调和+重塑”的方式,能够帮助情绪失控的孩子“软着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从而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孩子情绪失控的挑战,他们可能会哭闹,发脾气,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头疼不已。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时,是否常常陷入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我们不能惯着他们”?很多家长会因此而采取强硬手段,结果孩子变得更加激动和伤心,大人也束手无策。
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失控看作是无理取闹,而应将其视为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更多的小心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准确地识别和判断孩子的“求助信号”呢?
一、孩子情绪的根源
在孩子的早期,特别是学龄前阶段,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情绪教育培养”,他们就可能不懂得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缺乏这方面经验的孩子,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可能会选择以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表达,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在发出“求助信号”。由于很多父母无法理解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么觉得孩子还太小,这些都是小事可以忽略;要么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就进行一番批评。
因此,有必要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失控表现,分析背后的实质,及时接收孩子的“求助信号”,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这场“心理危机”。
二、洞察孩子情绪变化,紧抓情绪教育良机
如果孩子在早期没有经历过情绪疏导的“习得”,那他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迅速排解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察觉到这一点,孩子可能会陷入生气抗议、陷入对峙、变得忧郁、开始绝望、情感抽离等情绪恶化的阶段。
许多情绪失控的孩子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苗头阶段,即前两个阶段之前,及时出手帮助孩子调整情绪,许多原本复杂的情绪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这是因为孩子此时正处于“求助”阶段,及时干预会让孩子在内心感到认同和感激。
相反,如果等到孩子陷入忧郁阶段甚至绝望时再出手,可能导致亲子关系情感抽离,孩子将不再绝对信任父母,亲子关系变得不再和谐。因此,父母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施加情绪教育,抓住“求助信号”的良机。
三、“调和+重塑”——帮助情绪失控的孩子“软着陆”
以往,面对孩子情绪不对劲,不少父母会采取批评的方式,甚至大声呵斥。这样的做法只会恶化亲子关系,无助于问题解决。在孩子情绪失控、但还没有到达第三阶段之前,应该采取“调和+重塑”的方式来回应。
“调和”意味着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代替传统的讲道理。当孩子情绪开始失控时,如果大人只是一味地讲理或指责,可能会激发孩子更强烈的情绪反应。相反,通过蹲下来,用拥抱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迅速平复他们的内心,避免情绪失控进一步加剧。
要“共情”,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建立这样的前提后,我们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积极主动的策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正在努力理解他们。
引入情绪疏导方法,帮助孩子通过吸气、呼气等方式放松身体,缓解激动导致的肌肉紧绷。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的方式是让孩子参与管理自己的情绪。等到孩子情绪稳定后,可以引导他们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