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万万没想到,中国在英国竟还有一块“飞地”?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时间: 2023-11-27 本站作者

  中国在英国的“飞地”,面积虽然不到20平方公里,但却有百多年的历史。正是这个自清末以来就属于我国的海外“飞地”,见证了中国海防的兴衰。

  在这里,埋葬了五名北洋水手,他们客死异乡,已经有140年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飞地”要埋葬中国船员呢?他们中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变化万千的晚清说起。

  那时的中国,还在吹嘘自己是一个“天朝上国”,但实际上是一片混乱,内忧外患不断。统治者对西方的崛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西方的先进技术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花架子,没有实用价值。

万万没想到,中国在英国竟还有一块“飞地”?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与此同时,英国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迫切需要外部市场来消化其过剩的产品。他们试图与中国做生意,但一再遭到拒绝。于是想出了一个损招,那即是向中国倾销鸦片。

  林则徐虽然销毁了鸦片,但也引起了英国国内的极度不满。结果,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大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拯救积贫积弱的清朝,必须做出一些改变,于是发起了“学中、学西”、“洋务运动”等自救运动。

  其中之一是购买国外先进战舰,建设现代化海军,希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1881年,清政府派遣丁汝昌率领的代表团前往英国纽卡斯尔,去签收订购的“扬威”号等巡洋舰船。

  当然,并不只有这一个目的,也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海军管理经验和其他方面的思想技术。

  这两艘巡洋舰在中国海军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参加了日本“幕府末年”和“甲午战争”期间的一些战斗。

  虽然没能一举打败敌人,但却在多次战斗中保存完好,这也显示了我国海军的进步。

  然而,漂洋过海到英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那个时代,路上的旅程也是艰难而危险的,海上航行充满了风险。风暴和疾病可能成为压垮清朝官兵的最后一根稻草。

万万没想到,中国在英国竟还有一块“飞地”?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这两百名士兵,带着清末帝国的希望,在粮食短缺和旅途坎坷的情况下,勇敢地漂洋过海,迎接可能复兴希望的战舰。

  然而,最终,两名士兵还是无法逃脱这场灾难。他们来到纽卡斯尔,在异国他乡病死。袁培甫、顾世忠两位因病不幸去世。

  此外,由于回国路途遥远,且当时缺乏先进的遗体保存技术,清政府决定在纽卡斯尔圣约翰公墓购买土地埋葬这两位士兵。

  1886年,纽卡斯尔港再次迎来一批中国官兵检阅“致远”号和“靖远”号军舰。

  其中21岁的连金元、30岁的陈守福以及福州水手陈成奎三人,由于长期海上航行和恶劣的环境,不幸因病去世。他们被葬在袁培甫和顾世忠的旁边。

  但这段历史被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直到近年中英重启合作项目,这块“飞地”才被重新发现。

  通过谈判,中国确认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并与英国共同投资修复了墓地。华侨华人、留学生等团体自发募集资金,修缮这些战士的坟墓,并举行纪念活动,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

  这片小小的土地,虽然远在海外,却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心中。它见证了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和如今的繁荣富强。

  这个“飞地”虽小,承载的民族情感却不小,拥有实力强大的海军,如今已经实现,先辈虽没看见,充满遗憾,但那段历史却会永远被我们铭记,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