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最新预测: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至2024年4月
餐饮美食网讯,最近几年,关注气候天气的朋友一定都听到过厄尔尼诺这个词。厄尔尼诺不仅仅只是对我国有影响,它是对全球的天气都会造成影响。据央视财经最新消息,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出了最新预报,预计本次厄尔尼诺持续至明年4月,2023年将会取代2016年成为世上最热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预测
雷暴天气
世界气象组织8日发布最新预测,认为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至明年4月。该组织指出,在即将到来的北半球冬季和南半球夏季,厄尔尼诺现象有90%的可能性一直存在。
世界气象组织同时认为,2023年正在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欧洲联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同样认为,2023年“几乎确定”将取代2016年,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2016年也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据路透社报道,今年高温的缘由一方面是人类活动持续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则是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部水面变暖。
厄尔尼诺事件即将形成对我国冬季有何影响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即将形成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我国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当尼诺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或超过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监测显示,今年9月,尼诺3.4区海温指数为1.58℃,最近3个月(7月至9月)指数滑动平均值为1.34℃,9月南方涛动指数为-1.35。根据国内外动力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预计1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持续超过0.5℃,2023/2024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峰值强度在1.5℃-2℃之间,强度为中等,类型为东部型。
厄尔尼诺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具体到我国,其影响可概括为暖冬和南涝北旱两个方面。暖冬的表现有时还会延伸到其他季节的高温,比如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给我国带来的高温热浪明显,2009年6月下旬至7月,高温影响我国17个省(区、市);而干旱如2002年华北、黄淮地区出现夏秋连旱,2006年我国中东部大范围秋旱,2018年秋季黄淮、江淮等地阶段性干旱等。
比如今年6月份南方稻区出现的“雨洗禾花”现象,就与厄尔尼诺相关。“雨洗禾花”属于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指的是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强降雨冲刷稻苗,影响早稻开花授粉,造成空瘪率增加、结实率下降,导致水稻减产。而其对汛期的影响,通常是在其出现之后的第二年会变得更加显著。因此,明年需要重点关注南涝现象会否出现。
还有,在厄尔尼诺带来暖冬的大背景下,我国相对应的冬季并不是“稳热”状态,反而是气温起伏较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往往偏多,这种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需要密切关注并做好应对。比如,近期许多北方地区的突然降温,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还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北方的温室大棚和牧区就需要积极应对。
天气变化
厄尔尼诺是什么?
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现象,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变暖相关,可通俗理解为一种暖水现象,与冷水现象拉尼娜一起构成转换循环,一般周期为2-7年,平均周期为4年,通常持续9-12个月。自20世纪以来的120多年间,共出现了29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上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出现于2018/2019年。
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由于热带太平洋的大范围增暖,常造成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当这个状态维持3个月以上,就会被认定为厄尔尼诺事件。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有的持续半年,有的则持续长达一年至两年,其中有3次达到超强厄尔尼诺级别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有的持续半年,有的则持续长达一年至两年,其中有3次达到超强厄尔尼诺级别。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自南向北的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就会导致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鱼类等的大量死亡,原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纷纷迁徙,使得渔民们遭受了灭顶之灾。这种现象每隔几年就出现一次,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候往往发生在圣诞节前后,于是渔民就将它与圣诞节联系起来,将其称为西班牙语的“El Niño”,汉语音译为“厄尔尼诺”,意思为“小男孩”“耶稣之子”“圣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