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秘“超致密矮星系”起源之谜是什么
科学家们通过光谱证认及全面细致的形态分析,发现了部分超致密矮星系被暗弱的恒星晕所包围,并通过观测到的“S”型星流结构揭示了矮星系被潮汐瓦解的证据。这些发现为人们揭示了强核矮星系和超致密矮星系的演化关系,对理解星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矮星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期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能带来更多关于矮星系和宇宙的宝贵信息。
矮星系是一类在宇宙中较为普遍的星系,其特点是质量较小、密度较低。科学家们发现了约有15%的超致密矮星系被暗弱的恒星晕所包围。这些恒星晕在颜色、形态、空间分布等特征上都与新定义的一类强核矮星系高度相关。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强核矮星系可能是矮星系演化为超致密矮星系的一个中间阶段。
还发现了极其暗弱的“S”型星流结构。这一发现成为矮星系正被潮汐瓦解的直接证据。潮汐瓦解是一种恒星系统中较强恒星产生的潮汐力作用下,较弱恒星逐渐被撕裂的过程。在矮星系中,这种潮汐瓦解过程可能会导致恒星间的碰撞,形成星流结构。
通过这些观测结果,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矮星系的演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矮星系往往是由于与大型星系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但强核矮星系和超致密矮星系的发现表明,矮星系的演化可能是一种自身的内在过程。研究人员认为,矮星系在形成之初可能是一个大型星系的卫星系统,时间的推移,内部恒星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加强,导致了强核矮星系的形成。潮汐力的作用,矮星系中的恒星逐渐被撕裂,形成了超致密矮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