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印光面相,面相学大师曾耀德简介

时间: 2023-10-29 本站作者

什么面相特征代表着这辈子死后能成仙

净空---你能够修三百件善事,你就成为地仙,这是人间的仙人。三百件是三百种,你要搞清楚。三百种,每一种遇到就要做。

每天我们将《了凡四训》读熟,深信因果。《了凡四训》的目的是起信,我们对於因缘果报的理论事实透彻明白,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过日子,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而以《感应篇》、《阴骘文》这两样东西,《感应篇》只有一千三百多字,《阴骘文》七百多字,两样东西合起来,不过两千多字的样子,不是很长的东西,每一天念一遍,在我们早晚课加上这一样东西,认真去反省、认真去检点,里面所讲的我们有没有犯?劝导我们修学的我们有没有去做?

《感应篇》里面说得很好,末后的结论结得好。你能够每天依照这个修学,你能够修三百件善事,你就成为地仙,这是人间的仙人。有同修拿这个话来问我,我就告诉他:三百件是三百种,你要搞清楚。如果说三百桩善事,很容易,你一天就可以做三百桩善事,你能不能成为地仙?三百种,每一种遇到就要做。这里面字字句句不可以误会,一定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这都是法药,针对我们现前,我们这个时代众生,这个地区众生,非常有效的法药。印光给我们开出来的,愈想愈有道理,希望我们同修都能够留意,仔细去反省检点,依教奉行,自然能得殊胜的功德利益。

印光:如何分辨,对待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

4、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从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三第47页 复谛醒书)

5、修净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触与六妙?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六第683页 复慧昭居士书)

6、礼拜时为何会出现种种震动?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专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五第451页 复杨慎予居士书)

7、念佛耳根发音是怎么回事?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盖欲借此以张大门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议境界。使光不阻止,则不知印几多万,以引人入魔乎?汝净功虽好,于机于教,尚欠阅历,故作此说。若有阅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为敛默也。(《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八第1134页 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8、念佛好静厌喧是病相吗?如不速改有何危险?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9、念佛时为什么会发悲痛?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当念佛时,愍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六第781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10、念佛顶门痛痒怎么办?

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11、如何对治念佛时杂念纷飞现象?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六第708页 复丁普瀞居士书)

12、念佛发光是何种境界?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卷十六第729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印光答:往生极乐世界都是童男之相吗

极乐世界无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华化生。一从莲华中出生,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不是先小后渐长大。彼世界人无有烦恼,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作者:印光大师)

印光的大德评价

天台宗高僧谛闲大师评价说:“惟我普陀印公,智光雪亮,梵行冰清。具正知见,发大慈悲。烛智炬以破昏衢,挥慧剑而裂见网。阐扬正道,挽教海之狂澜。指示真乘,作法门之保障。虽卅年苦行,与世罕通。而四海传名,问津日众。或航海梯山,而请求开示。或鸿来雁去,而乞赐南针。举凡所说所书之只言片句,莫不奉为明训,宝逾奇珍。”
律宗高僧弘一大师评价大师文钞说:“是阿伽陀,以疗群疚。契理契机,十方宏覆。普愿见闻,欢喜信受。联华萼于西池,等无量之光寿。”“老人之文,如日月历天,普烛群品。”又评价大师说:“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惟光。前年尝致书陈情,愿厕弟子之列,未许,去岁阿弥陀佛诞,于佛前燃臂香,乞三宝慈力加被,复上书陈请,师又逊谢。逮及岁晚,乃再竭诚哀恳,方承慈悲摄受,欢喜庆幸,得未曾有矣。之本,吾人宁可测度,且约迹论,永嘉周孟由尝云,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明蕅益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诚不刊之定论也。”
禅宗高僧虚云和尚评价说:“他对教义极深。他虽深通教义。却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日常行持。绝不觉得自己深通经教。便轻视念佛法门。”“他体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今日确实没有。”“如大师之真实行持,脚踏实地,禅讲兼通,而归宗於净土,昌明大法,密护诸宗,常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等语教人,不标新,不玄奇,所谓道在平常日用间,其一生之功行事迹,及本身成就,昭昭在人耳目。”
近代著名高僧圆瑛说:“能留人之永远纪念者,或道德超著,或学问济世,或功德及人,三者必具其一而后可。惟我印光大师,由儒入释,三者悉备于一身;念佛修心,六字包罗乎万行;故能令人永久纪念也。语其道德,则戒行庄严,念力坚定,三业清净,历证事理一心,一行圆成,深入念佛三昧,如大势至菩萨所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道高德备,洵称末世津梁;腊长年高,堪作众僧矩范!语其学问,则智慧弘深,性情忠直,博通三藏,智日朗耀于天;总持百家,慧炬腾辉于长夜;发于言论,著为文钞。其开示于人也,直心直语,句句皆药石之谈。其流通于世也,为偈为文,字字等珠玑之灿。觉民导世,拭翳指迷。具大辩才,上智下愚皆摄受;得正知见,佛法世谛以融通。语其功德,则运智运悲,救灾救难;布衣粗食,宁节口体之供;舍物损资,不事衣钵之蓄。自他等视,胞与为怀。义粟仁浆,难众得资生之益;恩膏惠泽,灾黎怀感德之心。其修持净土也,自行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匪独面命耳提,亲承法益,乃至闻风仰德,感化殊多。”
近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评价说:“博通教义,兼达宗门,诚为一大通家也。”“师(指印光大师)志行纯笃,风致刚健,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然折服,翕然崇仰,为莲宗十三祖,洵获其当也。”
近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居士给大师文钞题词说:“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儒学大师和佛学家马一浮居士题词说:“印光,此宗尊宿。俯提弱丧,罄吐诚言。辞致恳恻,与莲池为近。”
著名刻经家、华严学者徐蔚如居士评价说:“严净毗尼,贯通,笃志净业,自度度他,凡所为文,皆从性海中自在流出,而仍无一语无来历。”“名言精理,语语根据大教,与从上祖师,如出一冶。”

哪些人命中注定要出家

其实出家没有命中注定这么一说的。好多人出家可能是她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所以才会出家的。

学佛的人面相会发生改变吗?

心性是可以被感染的,如果长期和学佛的人在一起。本来愁眉苦脸的人,会因为学佛心胸开阔,眉目清善。
谢谢请采纳。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