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12姻缘什么意思,佛教求姻缘最厉害的咒

时间: 2023-10-23 本站作者

佛教中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佛教十二因缘什么意思 谁能解释的 详细一点 谢谢

《三藏法数》有这样的解释: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天台宗立意稍深一点。
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依缘而生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若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据台宗,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顺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

 宁玛派据自宗见地,对十二因缘有比较特别的观点。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述说如下——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由是迷失于轮回,其流转次第,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然而欲解释此流转,却须知轮回的“因”与“缘”。说为“三无明”及“四缘”。
近代莲花业缘力尊者解释道——三无明为“一味自因无明”、“俱生无明”、“遍计无明”。
不能了知“本始清净根本觉”之如实自性(即不能了知根本觉为本始清净),是为“一味自因无明”。
一切法皆为法尔显现,不待造作始显现,且无自性,若于此不能体悟,是为“俱生无明”。
有情不能证悟力用及寻伺为无自性,实为自体性与自力,于是即堕能所二边。起遍计云:“我由彼生”、“彼由我生”等等,是为“遍计无明”。
是故由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至于轮回之“四缘”,则为——
不能了悟自体性之俱生无明,即是“因缘”。
外生显现为五种光,即“所缘缘”。
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乃“增上缘”。
成寻伺而堕入能、所边见,由是离光明界而陷入异熟习气,此为“等无间缘”。
由是十二因缘之顺次流转可解释如下——
无明——三无明生起,由是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行——形成轮回之四缘。
识——由“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色。
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
触——“六根”所缘六尘(外境)。
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受。
爱——由“受”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追求。
有——由“取”而造作种种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轮回之因缘已成。
生——由“有”故,令有情生诸趣中。
老死——由“生”而有老年及死亡。
有情于出生至死亡,为十二因缘之顺次推动。然临死时
(外呼吸断绝前后,直至死亡前)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细分消散,却为十二因缘之逆行。于是种种幻象显现皆随之而空,生起本净,随即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实为涅槃缘起的显现。无奈有情不能当下证悟此胜义自性,由是又复顺行十二因缘而堕轮回。
由上所述,即可知宁玛派中有法的依据。除中有法外,一切法轨皆著重于光明的修习,实旨在令行人能在“法性中有”时,依“老死尽则生尽”、“生尽则有尽”……以至“行尽(轮回四缘尽)则无明尽”,此十二因缘逆行而得解脱于法性光明之中。
 ------------ 《密宗名相》

十二缘是什么意思

十二因缘的别名。缘起是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说: “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十二因缘是指什么

无明_行_识_名色_六入_触_受_爱_取_有_生_老死

因缘与姻缘有什么区别

因缘,因是因果,,因为你过去种了这个因,今天才会有这样的缘,缘由就是因。
姻缘的姻,是指姻亲,与因果是相关的,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是一家人,就不进一家嘛。

姻缘就是两个人结婚了是否能白头到老?

像这种的话,肯定是可以白头到老的姻缘,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这样的,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好好的过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