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六军是哪六军(中国古代九大禁卫军)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礼·夏官·序官》
天子六军是天子所统领的军队,也泛指“禁军”。周朝、晋朝和唐朝等都建有六军。
那天子六军是哪六军呢?周朝军队编制以“五五制”为基础,分为军、师、旅、卒、两、伍等六军,是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军事制度。
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诗经.大雅-棫朴》
夏朝是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国家及其军队从此产生,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军事制度也随之出现。据《尚书·甘誓》记载,夏王控制军队,其下有"六事之人",意思为,有不同的人员分管,战车上的成员区分为左、右、御,以及有对作战人员的奖惩规定。
常言道:中国用兵始于黄帝,兵制大备于周朝。周初有记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表明当时的王室非常强大,军权集中于周天子手中。西周的兵制在沿袭商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当时主要兵种是车兵,战车有甲士3人,使青铜制造的兵器,随车有徒卒,一般12人,由4匹马驾挽,车驰卒奔,簇拥前进。战马是装备了护甲的,有战前检查武器装备的规定;在战斗中,旌旗金鼓为指挥,车兵行列整齐,攻伐协调,进退一致。西周时期的军队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其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对后世的兵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认为,早于尧舜时期,就有“军”级的编制,而“王六军”是西周制度。在《左传-襄公14年》的记载中,有“周为六军”之说。
西周时期军事方面,周天子秉持“强干弱枝”的政策,对天子、诸侯国所拥有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区别规定,按照级别而拥有的军队数量是不同的,周天子拥有6军,各诸侯国及一些贵族大臣也都有自己的军队,大的诸侯国是3军,中等诸侯国有2军,小诸侯国只能有1军,但要听命于周天子的调遣。周天子总结了殷商败亡的历史经验教训,通过立法限制诸侯的军力规模,不仅能明确周天子与诸侯地位尊卑的区别,也拉开王室与诸侯国的军力差距,来确保王室的军事安全。
《诗经》、《书》中有谈及西周王室军没有特指“军”,这是因为“军”是当时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军级主将称为“军将”或“军帅”。从《周礼》可知,凡建有军队的诸侯,其统帅军队的卿,是由周王任命,这就是所谓的“命卿”制。按照当时规定,1万2500兵员为军,周天子掌握的常备军事力量达到了7万多人,而诸侯国中的大国兵力是不允许超过4万人,周天子由此对诸侯国形成了兵力上的优势。
“军”之下便是“师”,一军有五个师,每师的兵员编制2500人,师的最高指挥官是中大夫。禹鼎铭文中有"王乃命西六师、殷八师"的记述,西周有宗周六师、成周八师,共十四师,约三万五千人,都归周王朝管辖。驻扎在镐京的宗周六师是早在文王时期建立的,在镐京驻扎,主要任务是保护王室安全,抵御西北的戎狄,周武王就是率领宗周六师灭纣的。而驻扎在洛邑的成周八师主要任务是控制东方各诸侯国。
西周基层是兵民合一制的,由五百士兵组成一个旅﹐旅级的指挥官为下大夫;一百个士兵被编为一个“卒”﹐卒长都是上士;卒之下是按当时车制而设,两辆车合为25人的“两” ,一辆车为主车,指挥官为司马,都是中士,主车里有步卒、甲兵、御夫、车右等编制;另一辆车为副车,有甲兵、御夫和车右等编制;最小的军制单位是“伍”,由五个兵民组成,设有一个“伍长”。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宋】.范成大《州桥》
根据捍卫国家,抵御外侮,必须依靠最亲近的人的原则,西周只有国人才能有参军为“士”的权利和义务,当男子到20岁时就会行冠礼,这就意味着孩童成为男人了,成年人要对宗族承担的首要义务就是服兵役。
贵族武士是西周军队的基干,他们主要居住在城中,一般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平时以习练射、御为主,战时在战车上下充任甲士。而被排斥在宗族贵族之外的乡中国人,平时以务农为主,战时根据需要被征召入伍,在军中充任徒卒,辅助贵族武士作战。
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分封制是核心政治制度,这是一种武装殖民,是通过层层分权的形式,来确立整个国家的阶级划分,明确相应阶级所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
因应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围绕分封制而采取战争决策权和军队指挥权集中统一领导的措施,以及通过礼乐等形式让人们接受阶级的划分,不仅巩固了周王朝的政权,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发展的过程不断进化,分封制度的作用在逐渐降低,但周王朝创造的许多制度、礼仪、典范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西周军制,不仅为周王朝走向鼎盛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后世的兵制具有深远影响。